样板戏

为何说样板戏《杜鹃山》里的柯湘是经典中的经典?

1905年《定军山》的胶片转动,开启了中国戏曲电影的百年历程。在这条蜿蜒的历史长河中,样板戏电影如同突兀的礁石,在那个年代激起了独特的艺术浪花。1973年问世的《杜鹃山》恰似晚开的花朵,在创作模式固化之际,以湘赣边界的革命故事为壳,悄悄进行着电影语言的突围。

样板戏 戏曲 杜鹃山 柯湘 雷刚 2025-05-22 07:53  10

雷达:浩然虽然获得了认可,但始终未能达到样板戏的崇高地位

但凡精炼的概括,往往有其武断之处。无论是"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"的类比,还是"鲁迅走在金光大道"上的夸张,这些说法虽然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期的状态,却也透露出人们对作家浩然作为"得势者"的嘲讽意味。然而正如研究者指出的,这类概括缺乏充分的材料支撑和冷静客观的分析

样板戏 雷达 艳阳天 金光大道 马联玉 2025-05-21 19:44  10

毛主席盛赞《龙江颂》:这么多样板戏,就这部农村写的最好!

1962年的闽南大地,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。从10月开始,整整八个月没有落下一滴雨水,龟裂的田地上,庄稼枯萎,农民们望着干涸的河床愁眉不展。龙海县榜山公社党委委员徐学文站在九龙江边,看着下游即将绝收的水稻田,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——堵江截流,引水抗旱!

样板戏 农村 毛主席 龙江颂 李炳淑 2025-05-21 14:27  16

本土化转型?从芭蕾舞剧《红色娘子军》与《白毛女》看样板戏革新

芭蕾艺术自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宫廷萌芽,历经数百年发展,已成为世界舞蹈艺术的重要瑰宝。这种以"开、绷、直、立"为美学准则的舞蹈形式,在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首次传入中国。1920年代,上海等通商口岸已能见到零星的芭蕾演出,但真正系统性的传播要等到新中国成

本土化 样板戏 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 2025-05-21 13:19  19

二十三岁就写出划时代的《雷雨》,曹禺晚年为何支持起样板戏了?

在北京城的老胡同里,住着一位改变中国话剧命运的老人。他叫曹禺,人们都说他是"中国的莎士比亚"。这话不假,从《雷雨》到《日出》,他笔下的人物至今仍在舞台上鲜活地跳动着。1933年,23岁的曹禺写出了《雷雨》,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,激起千层浪。这部戏后来被搬

样板戏 雷雨 曹禺 曹禺晚年 靳以 2025-05-16 18:41  19

读过西南联大,写过《沙家浜》,作家汪曾祺是如何看待样板戏的?

提起汪曾祺,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温和的老者形象。他笔下那些关于美食的文字,总能让人闻到人间烟火气;他描写的市井生活,总是带着温暖的底色。在读者心中,汪曾祺是"最后的士大夫",是"人间送小温"的践行者。但这位看似随和的老人,骨子里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倔强。

作家 样板戏 沙家浜 西南联大 汪曾祺 2025-05-15 16:35  19